Author: Linyue
Published on: 2025-10-04
Digital files and prints: Available
Click here to view English version

当我们谈论爱时,大多数人想到的是温暖与无私,想到一种神圣的奉献。
然而,爱也常被误解。它有时会伪装成另一种形式:界限的消融与灵魂的融合。
在这种状态中,自我模糊,灵魂陷入无意识的臣服。那并非爱,而是一种融合。
遗憾的是,许多高度共情者常将二者混淆。他们以为深刻感受的能力意味着更具爱心,但事实上,这种敏锐让他们更容易被渗透。
敏感的人,总能听见别人未说出口的话,总能感受到他人未曾表达的痛苦。 他们相信这是共情。
可若这只是一种“被占据”呢?
高度共情者往往自认在行善,但他们的善意有时只是面具,一种原型力量通过他们运作,而目的却与他们无关。
真正的爱保留自我的完整与独立。它让彼此作为独立的灵魂相遇。
融合则不同,它抹去了区别,让自我沉入他人的情绪水域。
而没有界限的地方,就没有个体化。
要成为一个完整的自我,必须清楚分辨:这是我,那是你。
然而,许多人因创伤学会跨越界限。 他们以为在拯救别人,常说:“我只是爱得太多。”
但那往往是一种自我毁灭的爱。它并不神圣,只是受伤心灵对分离的恐惧所制造的幻象。
真正的爱,源自完整的自我,而非创伤。
那么,是什么驱使共情者不断陷入融合?
答案在于“阴影”。
阴影不仅是被拒斥的黑暗特质,更是动机的根源。
对于共情者来说,它常常是对“被抛弃”的深层恐惧。
因此他们成了他人所需的一切,感受他人所感受的一切,直至失去自我。 这不是共情,而是情感的附体。
共情者被他人的情绪场所吞没,替他们承受痛苦,吸收创伤。 这样做让他们觉得有价值,但这只是自我的诡计——它阻止他们面对自身的痛苦。 于是他们说“我爱你”。
可若那只是逃避自己的方式呢?
许多共情者的童年都相似:在不稳定或自恋的家庭里长大,他人的情绪总是优先。 于是,共情并非天赋,而是一种策略,一种在混乱中生存的手段。
孩子被迫成为情绪的容器,吸收并承受,因为那是他们唯一的选择。 成年后,他们将这种能力视为神圣,却忽略了它的危险。
如果一个人没有扎根于自己的灵魂,他所给予的不是爱,而是需求;不是关怀,而是依附。
而融合并非亲密。它只是伪装成连接的自我消失。
你必须回到“自性”原型。
自性不是面具,不是小我,而是心灵的核心秩序,是一切真爱流淌的源头。 当你与自性连接时,你便不再需要溶解于他人来感受活着。
因为你,本已完整。
要触及自性,你必须穿越阴影的山谷。
你要面对那恐惧:“如果我不倾尽所有,他们就会离开。” 你要拆穿那个谎言:“若我设立界限,我就会失去爱。”
这些声音,只是受伤的内在小孩的剧本。 难道你没发现,你正以爱的名义抛弃自己?
这种付出,往往以愤怒收场。 你抱怨:“为什么对方没有回应?”
因为你从未教会别人如何回应。因为你选择了融合而非建立关系,选择了牺牲而非自我。
于是他人拿走的一切,并非出于恶意,而是因为你允许了。
你要退后一步,观察自己的模式: 你吸引的人是谁? 破碎的,自恋的,混乱的。 为什么?
因为潜意识相信,通过治愈他人,就能治愈自己。 可最终,这只会让你的空虚更深。
你不是来被世界吞噬的,你是来成为一个完整的世界。
个体化的道路,就是从混沌中分离,成为独立的载体。 当你凝视他人心灵太久,你会忘记自己是谁,变成他们情绪地图上的幽灵。
出路不在于减少共情,而在于增强自我。 要学会扎根,学会界限,学会感受,但不融合。
最重要的是:把你给予别人的同情,也给予你自己。 因为在那渴望融合的冲动下,潜藏着一个被遗忘的孩子。 他仍渴望被看见。 唯有当你转身,成为他的父母,成为他未曾拥有的守护—— 你才会真正明白,爱并非融合,而是完整的自我,伸出的手,你本自具足。
请我喝一杯咖啡
Buy me a coffee